广济门城楼,位于潮州古城广济门之上,正对着广济桥,原称“广济楼”,也称“韩江楼”,平易近间俗称“东门楼”,是潮州古城墙上4座城楼中最巍峨壮不雅的一座。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(1370),历代均有不合程度的维修。2003年周全补葺一新后,成为潮州汗青文化名城的重要标记。1989年广济门城楼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,外城门原有“东为万春”门额。楼置于嵬峨厚实的台基上,拱门中开,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,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连接支撑,并跨出城墙外,成为骑楼。屋面铺双层大青瓦,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,雕栏画栋,四面环窗,飞阁流丹,巍峨壮不雅。登楼四望,但见韩水北下,长桥卧波,远山如黛。如遇夏秋,水涨潮急,舟帆点点,随波而下。时见江涛拍墩,时见浪花溅岸,画意诗情,殊足观赏。楼内有联云:“万峰当户立,一水接天来”,恰是这一景不雅的大适意。暮春三月,登楼了望,韩江水涨,江面坦荡,长桥卧波,烟波浩渺,笔峰如画,行船如梭,别有一番风景,故潮州内八景有“东楼不雅潮”之胜。
广济门城楼补葺按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设计,恢复1931年重建前的原貌;修复的根据是清代《潮州古城图》和有关的汗青文献,并参照同期的明代城楼建筑,即城台恢答复复兴高,但不加厚,保持东门楼原有戍守、防洪和不雅景的功能。首层地面标高为19.8米;二楼的水泥承重柱恢复为石柱,三、四楼仍用木柱,恢复木石构造,撤消水泥构造;梁架、门窗、雕栏、瓦脊等均恢复明代情势,拆卸构件经甄别后尽量应用,以保存更多汗青陈迹;瓦面、墙体、地面、石质、台阶等披露部分不直接应用水泥。
补葺后的广济门城楼建筑总高度为24.43米,比原城楼赶过约2.4米。一、二楼为广济桥史摆设馆。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。内部装修以上等桐油作为木构造的重要油漆原料,并专门聘请潮州有名的古建筑师傅进行彩绘、贴金。同时在各层增长春联、牌匾、历代潮州贤良之士的简介等内容,以晋升广济门城楼的文化内涵。
(编辑:admin)